您在北京逛完故宫、北海、景山,北海公园北门有条接地气的恭俭胡同也要去走走,考考北京的瓷器们,恭俭胡同里最出名的是什么?答案您下面图里找。我是从景山后街过来穿恭俭胡同到地安门西大街上过马路就奔荷花市场了。
胡同五六百米吧,南北向,西城区什刹海小学在这条胡同里,往前走胡同有东西巷的恭俭一至五巷及米粮库胡同、磨盘院胡同、大小石作胡同和西楼巷,但这些东西向的胡同都不太长。图10,恭俭胡同南副食商店的牌子有年头了,家电制冷维修部看起来也很有年代感,这天都多热了,我在胡同里还看到了卖烤红薯的,您看这卖相不错吧?有没有食欲。#21天图文打卡挑战#
恭俭胡同最出名的是图7的恭俭冰窖,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清朝皇家储存冰的地方,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家京菜主题餐厅——皇家冰窖小院,听说冰窖在地下,上面有个包间,能看到楼下清朝原装的冰窖,夏天来的话连参观带吃京菜喝酸梅汤解暑纳凉,一秒穿越回清朝。#北京头条#
只能说明您们小区太普通,那些豪宅别墅区富人区就没这些烦恼//@什刹海的荷花:我们小区原来楼下没什么人,都是来去匆匆的上班族。现在年轻人的孩子都上幼儿园和小学了。好家伙,一下子来了好多看孩子的人。整天聚在一起叽叽喳喳,操着天南海北的口音站在一起张家长李家短的议论人。我每天下班路过还没走过去几步,她们就忍不住嘀咕开了,这么大岁数还上班呢……在她们眼里六十多岁就该看孩子或者站在一起议论人才正常。我每天过来过去的烦死了,就在楼门口还躲不开。
缤纷百香果y
每次回村里最怕路过的地方,就是村头的情报站!刚走到路口,大妈们就望过来了,她们也不说话,只是望着你笑着,这个时候你必须开口了,三姑六婆大妈大爷的跟他们打招呼,他们就会问你是谁家的孩子啊,如果跟你爸妈平时比较聊得来,会拉着你聊上一堆家常。还会问到你的个人问题,如果你是还没结婚的人,有可能还会给你介绍对象什么的。手上拎有水果之类的这个时候你必须拿出来分给她们吃,当然她们不会真的把你的拿完,旁边有小孩子的会拿一两个,假如手上有吃的你不拿出来,她们便会背后说你小气。假如你就是低着头一言不发的走过,她们会在后面议论纷纷,说那是谁家的孩子啊?怎么见人都不打招呼的,出去外面回来还摆起架子了,家里长辈怎么教的?所以每次回村里,我比较喜欢走村后的小路,既安静又省去了不少麻烦,有跟我一样的吗?
悲观人生成因之四——转学的风险
人挪活,树挪死。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
环境的变化对人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但是真的都是正面的吗?孩童的世界其实很残忍。冷暴力很多转过学的孩子都遇到过,包括我。我8岁,二年级时从北京市西城区现什刹海学区一所小学转学到现新街口学区的另一所小学,两个小学距离5站地,但我从始至终都无法融入新学校新班级里去。尽管我入学后,我奶奶曾经把同栋楼的同班同学约到家里拜托他们照顾我,他们却从来没有把我当作自己人。年龄越小,领地意识越强,所以小学时期尽量不转学。
成年人一直以为儿童的世界天真、纯洁,充满了友爱,但近几年发生了一系列校园凌霸事件,从小学到大学,从首都到地方,无一幸免,原来孩子可以如此残忍,是不是觉得“人之初,性本善”写错了,荀子才是对的“人之初,性本恶”。
我们的学校和老师只教知识,或者说只教考试技巧,品德课一直都有,但基本没什么用。
老师和神父谁在聆听心声和疏解心理问题时更专业,更有耐心?一望可知。分工不同,着眼点必然不同。
我上高一的时候,学校开展一项活动——《给母亲写一封信》。我后面的同学直接对班主任说,“我写不了,我母亲去世了。”我们只有25岁,很帅的,据说是北大历史系高材生的男老师懵了一下,说:“知道了。”收走了她的作文纸。然后就没了,后续什么都没有。
面对情感教育的时候,我们的教师没有经验,他们的水平并不比孩子们高。
信事件不久,我妈妈因急性心梗在那年元旦入院抢救。我妈妈是北大心内科监护室里病情最重的一个,三根主动脉堵了一根半,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推进来8个人,推走6个,只有我妈妈和一个老太太活了下来,而那个老太太不过是赢了麻将牌过于兴奋晕了一下,要不是因为她小儿子是本院的医生,根本就不用送到监护室。
半年时间稳定病情,我咬牙坚持了半年,这半年我只跟班主任帅小伙儿说了这件事,他有安慰过一句话,叫我别着急,我怎能不着急。
高一上半学期的考试,我考了年级倒数第二,八门功课七门不及格,只有语文上了70分,而我的入学成绩是班级前五。
我的高中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年级主任要请家长,严肃地说说我的学习。我不敢相信班主任竟然没跟年级主任提过我家的事,就跟她说我妈还在医院,家长来不了。
她说,家长必须来,我的学业比什么都重要。
我瞥了她一眼,转身走了,没有告诉我父母,也没有参加假期补课班。
天底下只有中国人能做到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不影响高考,罔顾、隐瞒父母的病情或者死讯。我想说,这种脑回路比悲观主义者还让人难以理解,简直灭绝人性、丧心病狂到令人发指。
我们绝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只强调学习,而不顾心灵抚慰,所以家庭绝对不能出问题,因为学校和老师指望不上,一有问题孩子就要独自承担所有痛苦。
想想小时候立志要买个大房子的自己,似乎又是那么可笑。#房价#
我是北京人,我从小住在西城区和海淀区交界的地方。
熟悉北京地理的朋友应该知道,大致是西北二环边上,散着步可以去什刹海,算是不错的地段。
但我从小就十分嫌恶这里。
为什么呢?因为是家里长辈退休前,部委分的房子,我姥爷姥姥住一套,我们家住对门。房子很小,五六十平,两室一厅,格局并不合理。一进门正对着一个特别小的客厅,而沙发什么的只能放在主卧。周围的绿化,停车也不甚理想。因为身处老城区,生活是方便了,但是周边的菜市场,小商小贩,夜市,一到夏天就是污水直流,臭不可闻。
小时候,看着家有儿女里面宽敞明亮的四室一厅的房子,羡慕的不得了;周围也有同学住在新开发的楼盘,三环外,四环外,甚至五环外...越往外的房子越大,和电视剧里面看到的一样。而我家呢?我连带朋友回家都不好意思。
那时的我一直央求父母:可不可以换一个大一点的房子。但父母也没钱啊,所以对一个小学生的要求不置可否。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凭自己的能力,买到一套电视剧里面那样宽敞明亮的大房子。
后来,我上了初中。眼看我一天天越长越大,家里决定还是要买房。但是城里的房子是买不起了,只能往外走。而北京的发展大家也知道,北城和南城不是一个次元,要买房只能买北城。所以这一看,就看到了五环外。
天通苑。
亚洲最大的社区,以前是一个垃圾填埋场,但因为地皮便宜被整体买下开发,房屋户型都较大。但是当时一没地铁,二没周边设施,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农村,毫无吸引力可言。但这里是我们能负担的起的最近的房子了。
随后,父母翻出了存折,家里亲戚朋友老人都借了一圈,勉强上了车。7000/平米,总价116万。我到现在还记得这个数字。当时简直想都不敢想:116万!这么一套破房子值116万?爸妈要工作多少年才能挣出来这116万?
那是。
从现在回顾当时,我无疑是庆幸的,庆幸父母及时做了这个明智的选择;但也是后悔的;后悔父母在那个白菜价不限购的年代,没有加杠杆多买几套。但说实话,116万在的普通北京家庭看来,就是一笔天价。
但随后,一切的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从到开始,房价一直缓慢上涨,从七千到了九千,我当时还有点小窃喜:这算是赚了好几十万了呢!但是接下来,我的窃喜变成了目瞪口呆:一万,两万,三万,三万五,四万....这套当年我看不上的房子,居然市值已经超过了600万,这可能是我一辈子也买不起的价格。
而我的家,我一直住的这套,我看不上的,设施老旧周边脏乱的老房子,房价从一万五变成两万,四万,六万,八万...最夸张的时候甚至超过了十二万!
后来在美国读书,看到DC城郊占地一英亩,自带游泳池网球场的豪华别墅,也不过100万刀,想想自家的那套小破房子比这别墅还贵,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无奈。
我什么都没做,就从普通家庭变成了纸面上的“千万富翁”;当然,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依旧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和无数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上高中,上大学,读研,读博...
而每次朋友同学聚会,总喜欢坐地铁回家,因为路上可以多聊一会儿。从王府井,西单,三里屯做地铁一路向北,以前是谁最后下车最牛逼,因为家里房子最大;而现在,是谁先下车谁最牛逼。
出国读研前,和小时候喜欢的男孩子见了一面。当时已和男票多年,所以纯粹是临走的告别寒暄。他是外地人,小时候随父母在北京借读,初中毕业回到老家,现在在北大读研,典型的一路学霸。谈笑之际问我:你现在还住在小学旁边吗?我说是的,城里的那个小破房子。同学看着我,表情五味杂陈:这小破房子,我自己应该是永远买不起了。
我不知道该怎么接下去,一时无言。
没想到,小的时候那个笃定要自己买大房子的自己,雄心壮志慢慢变成了心有余悸。我不敢想象,要是父母当年没有咬牙上车,我是否还能像今天这样,慢慢悠悠地出国读研读博,不用担心工资和房产,我也知道,纵然自己有着985和海外top10的学历,要买的起一套我们家这样的“小破房子”,也要半辈子的努力。
而电视剧里的大房子,宽敞明亮地让我绝望。想想小时候立志要买个大房子的自己,似乎又是那么可笑。
但本不应该这么可笑。
什刹海广化寺,始建于元代,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即"殿堂廊庑,规模宏大",为京城有影响的佛寺。清末民初,一度成为京师图书馆,因离张之洞家不远,张将个人藏书存放于此。鲁迅先生在民国教育部工作时,也曾在这里上过班。
1947年,在广化寺内成立了广化小学,由寺庙主持玉山和尚亲任校长。解放后,学校与寺庙分开,改名为鸦儿胡同小学。学校校址,应是原寺庙的一部分。
大家好,我是梁长兴,出生在困难时期的1961年。家里三哥两姐,我是老小。
我从小好运动,6岁开始跟着哥哥打拳,7岁被父亲送去跟京剧师傅学武生,最拿手的就是翻跟斗。父亲见我对武术有天赋,1973年把我从北京第一实验小学转入北京什刹海体校武术班,每个星期只能回家一次。但我喜欢武术,练起来不觉得苦。
1977年,我被选入北京武术队,和李连杰成为队友,后来他因为拍摄电影《少林寺》在全中国出名。而我因为性格相对内敛,后来拒绝了上荧幕的机会,专心武术本身。
在1977年到1987年的全国武术比赛中,我一共七次蝉联形意拳冠军,为北京武术队蝉联十次团体冠军做出贡献。在队期间在大小场合表演无数次,并多次与国宝级的侯宝林大师 与文艺届的郭兰英,李双江,李谷一等人同台演出。
1985年,我考入北京体育学院教练员专科,之后又转入武术本科。毕业论文写的是“探讨北京武术队蝉联十年团体冠军的主要因素”,获得了全国体育院校最佳10名奖。那时候中国武术已经成为一张名片,在国内发展还是比较有限,我的很多师兄弟都走出国门。有次在澳洲参加完一次表演后,也有武术社团的人邀请我留下来。我犹豫了好久,觉得还年轻,应该出去闯闯看。
1988年,我一个人飞到了澳洲打拼,开办武馆,弘扬武术文化,教外国人学中国功夫,并从事影视公司幕后指导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年。,女儿在TikTok上发布了我用脚踢瓶盖的视频,没想到我一下子火了,外国人都觉得我功夫了得,还以为我是成龙。到现在已经有200多万网友关注了我。我也经常会做一些武术动作发上去,最近一条视频播放量有6000多万。
年至六十,依然能为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贡献一点力量,我心里非常知足。
回顾前半生,我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但过得还算充实满足。我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每一位贵人相助,感谢传授技艺的各位先生!#大爷秀中国功夫收获200万外国铁粉#
中国乒乓球队一直是中国体育军团中的王牌之师,多年以来在国际大赛中争金夺银为国争光,同时,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今天的主角就是中国乒乓球队中的一员,女子乒乓球运动员,郭焱;
郭焱,来自于北京,五岁开始学习乒乓球,小学时进入北京什刹海体校和西城少体校训练;
十二岁时,入选了北京队;
十五岁那年,郭焱参加了1998年全国少年锦标赛并获得了冠军,她开始在国内比赛中初露锋芒;同年,她入选了国家队,她开始获得了代表中国队参加国际比赛的机会;
二十三岁那年是她乒乓球生涯最难忘的时刻,在乒乓球世界杯决赛中,经过七局苦战,她战胜了当时如日中天的队友张怡宁,第一次登上世界杯冠军的宝座;
在她职业生涯中获得了许多出色的成绩,她多次在亚运会、亚锦赛、世乒赛、世锦赛等国际大赛上获得女单冠军和女团冠军;世界杯是她的巅峰时期,她再次获得了女单冠军,她也是世界杯历史上少有的两获冠军的选手;
值得一提的是的亚锦赛乒乓球比赛,郭焱一口气夺取了女单、女团、女双、混双四项冠军,成为了亚锦赛首获四项冠军的女子第一人;
的莫斯科世乒赛是她职业生涯最痛苦的记忆:在的莫斯科世乒赛女团决赛,全场比赛中国队以1-3不敌新加坡女队,虽然,郭焱为中国队扳回一分,但是依然无法挽回痛失女团的世界冠军,这也是她职业生涯中最痛苦的记忆;
今天是世界冠军郭焱的生日,让我们一起㊗️她生日快乐❗️